Saturday, August 20, 2016

無論作好作壞,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


七月三十日下午,我在完成重慶的出差任務後,懷著極為複雜的心情,終於有機會前往位於北碚的張自忠將軍墓園。

從小,張自忠這三個字便是無畏犧牲的代表,是盡忠報國的表率,也是英烈千秋的軍魂!我走進墓園,腦海中變轟然浮現抗日戰場上煙消瀰漫的場景,是「英烈千秋」一劇中十里長山血戰殉國的一幕,我真的沒有什麼話可以多說,因為站在這樣的地方,面對這樣的英靈,我只有景仰、敬畏以及無限的尊重。

父親跟我說過,抗戰中為國戰死的將軍很多,但張將軍的殉國,卻帶給當時的國府很大的衝擊!試想一個上將銜的集團軍總司令親上火線且戰死沙場,對抗戰的軍心如何會沒有影響?因此,直到將軍殉國約一個月後的六月十四日,國府才在「申報」上正式公布了將軍殉國的死訊!在墓園左側的紀念館中,陳列著張將軍的生平事蹟,其中有將軍於一九四〇年五月一日,決定往襄河東岸進發之前,寫給所屬將士的信件如下:
看最近之情況,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,只要敵來犯,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。國家到了如此地步,除我等為其死,毫無其他辦法。更相信,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,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,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。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,海不清,石不爛,決不半點改變,願與諸弟共勉之。

這信中的每一字、每一句,想的都是國家、民族,且為其犧牲、為其死之決心「海不清,石不爛」,那一句「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,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」而今讀起依舊令人熱血澎湃。

五月五日晚,張將軍與副總司令馮治安將軍見面,談話間張將軍突然起身說道:「軍人到了決一死戰的時候了,我要走了」!決定連夜渡河前,六日夜間於快活舖,寫了一封遺書派人送給副總司令馮治安將軍,其內容如下:
仰之吾弟如晤: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,及本身之責任,均須過河與敵一拼,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,到河東後,如能與38師、179師取得聯絡,即率兩部與馬師,不顧一切,向北進之敵死拼。設若與179師、38師取不上聯絡,即帶馬之三個團,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(死)往北邁進。無論作好作壞,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,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。由現在起,以後或暫別或永離,不得而知,專此佈達。

上信是張將軍的人生絕筆,在英烈千秋一劇中,也曾由柯俊雄先生一字一句的唸出。將軍將渡河親臨火線視為「本身之責任」,更將為國一死作為「最終之目標」,而最重要的,「無論作好作壞,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」,我每讀至此處,便泫然泣下難以抑遏!

五月十六日下午四時,張將軍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壯烈殉國,而副官馬孝堂是跟從張將軍到最後一刻的人。據其所述,將軍在戰至最後時曾說:「我這樣死得好,死得光榮,對國家、對民族、對長官,良心很平安,你們快走」。隨後,日軍蜂擁而上,馬孝堂親見張將軍腹部、頭部中彈,並為日軍刺殺,而其本身除先前之多處創傷外,頭部則為日軍砍殺三刀、腹部深扎四刀,但一時萬幸未死為百姓所救治。十七日,38師巡視之警衛隊得遇重傷幾死之馬孝堂,遂將馬孝堂帶至38師之指揮所,方才確認張將軍已然殉國,而位於重慶之委員長,依據其所留之日記,於十七日之時,因消息混亂,僅知張將軍負傷,生死未卜!

日軍於確認張自忠將軍之身份後,以柏木棺材,將將軍葬於陳家祠堂後方之土坡上,並於墳頭立墓碑書曰:「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」。38師師長黃維剛將軍聞將軍死訊後,於十七日夜即袒身赤胸,著短褲親率敢死隊員,執輕機槍與日寇再戰於南瓜店,經兩日血戰,以犧牲二百餘人之代價,終於奪回張將軍之遺體!據馮治安將軍之女馮炳如所述,張將軍之遺體後由副總司令馮治安將軍親自為其擦拭遺容,為其裝殮,發現將軍身上共八處受傷:右肩、右腿砲彈傷兩處,腹部刺刀傷一處,左臂、左肋骨、右胸、右腹、右額槍傷五處,顱腦塌陷變形,面目已經無法辨識!這位中國的戰神,求仁得仁,死得光榮,時年四十九歲!

十八日,將軍之遺體由宜城運至宜昌。二十一日晨,遺體將運往重慶,沿途十萬群眾為將軍送祭,時任國民黨軍風紀巡視團駐宜昌委員王陸一,寫下了當時的場景:「萬火熒熒,銜哀野祭,山頭路角,終夜聞悲嘆聲,其時警報鳴鳴,敵機已凌空,而送者無一退祭,無一人去也!」而後,將軍之遺體運抵重慶之儲奇門碼頭,蔣委員長率軍政大員登船致哀並撫棺大慟,致祭者無不動容!再之後,十一月十六日,國府於北碚之雨台山,替張將軍舉行權厝之安葬儀式,以待抗戰勝利後再移靈南京舉行國葬。隨後,馮玉祥仿明末史可法梅花嶺之例,於將軍之墓冢旁廣植梅花,並將之改為梅花山。至於隨將軍同渡襄河,共赴國難壯烈犧牲之將士,遺體則同葬於湖北宜城「張上將同難官兵公墓」之內。

同難官兵公墓內收容了五百餘位將士的屍骨,其中包括張敬少將及少校馬孝堂等人,但多數的人名已無法得知!張將軍之孫張慶成先生於致祭之時,每每於同難官兵墓前流淚的大喊:「你得告訴我,你姓什麼?叫什麼?你家裡在哪?我給你帶信回去」!這些為國戰死卻又無名的英靈,既有幸與張將軍同難而去,則其魂魄如何不能安息?即或無名,卻將永存於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,是國殤裡「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」無畏捐軀的英雄。

將軍之妻李敏慧女士,聽聞噩耗後絕食七日而死,與將軍同葬一處。此一事蹟明載於墓冢右側由將軍之弟張自明先生所刻之石碑之上。因此文稍鮮人知,茲據所攝照片,將全文迻錄如下:
先兄藎忱上將墓表
蘆溝橋變作,予兄  藎忱上將馮翼華北,秉節艱危,雖志吞胡虜,而平居默然。深念虜雖環伺,不得窺其朕也。北平失守,敵索兄急,兄百計隱蔽,短衣薰面過天津,自明往視,但密語曰:「吾荷國恩,惟有一死抗敵耳,勿以家事浼我。」翌日覘之,則已行矣。洎拜命率師,殲敵累萬,轉戰三年,建纛鄂西,自明率姪輩以往,侍行間為請。兄回書峻拒,踰月,即以力戰殉難聞。蓋其死敵之志,久久不渝,終於成仁者,其志定,故其行決也。予嫂李聞喪慟絕,誓以身殉,雖勉以撫孤大事,弗恤也。絕粒經旬,卒成其志。二十九年十一月,自明奔喪陪都,越二年哭弔於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予兄捐軀之地,嗣復間關拔履,拯其遺孤,而出之僦居成都,以教以養俾毋闕。嗚呼,原隰裒矣,兄弟求矣,以迄於今,星霜四易,乃克摛文鐫石,表於予兄之阡,嗚呼痛哉。
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五月十六日 張自明率姪男廉珍 女廉雲 立石。

浩浩萬古,有多少人得能長為後人所追念?張將軍「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,海不清,石不爛」,終以南瓜店一役,以八處創傷而殉國!而其「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,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」之所言,也正是八年抗戰勝利的最終結果,至於「無論作好作壞,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」則可說是為人處事的最佳座右。

我站在將軍的墓前,心裡的複雜難以陳述,僅能謙敬的鞠躬、行禮、注視、緬懷、感恩,謝謝將軍所為的表率,也祝禱那些為國家一同付出生命的所有抗戰軍民,子孫平安。七十多年已然過去,硝煙雖已不再,但崇敬的心則當永懷,多年來期望至將軍靈前一拜的願望,而今亦已實現。

千秋英烈是張將軍的氣節,而在如此的墓前,我的良心也隨之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