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4, 2020

任事者難免怨謗,清徹者任事必果


歷史上有個人,在七十餘歲時將自己一生的過程,以成數為段,說了這麼段話:「吾十又五而致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之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!」孔先生這七十三年的各個階段,也成了後世檢視自我成果的指標。至於我,晃眼,六十歲矣!歲月有腳,不論快慢,我依著歲月,也真的走到耳順之年了。

夫子說:「六十而耳順」,我常想,「耳順」,其實不是真的聽什麼都無所謂、都順耳,而是因為年紀大了,「耳背」聽不清楚下,所以別人說什麼都好!也或許,六十歲了,又有何可爭?所以外在的訊息,就「假裝」聽不見、聽不清就好了,到了這年紀,不但要懂得「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」,還要懂得「開一隻耳、關一隻耳」才行。所以,年紀越大,不論是否耳背,倒是一定要懂得耳順,日子才過的可以愉快、簡單些!當然,我們也可以很嚴肅的依據《論語會校集釋》,將耳順解為「學問廣博,故入耳皆順」,但讀書,總會有自己的想法,甲說乙說之外,我們不是也可以自己說說?

要達到眼睛或睜或閤,耳朵或開或閉的「耳順」境界,其實不一定要等到花甲之年。據史,三國時的龐德公首將孔明、龐統、司馬徽稱為「臥龍」、「鳳雛」、「水鏡」先生,而司馬徽又是首位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、龐士元之人,可惜司馬徽留下的史料有限,我們只能在《襄陽記》中,推想水鏡所說:「識時務者,在乎俊傑」的「時務」,竟然可以是孔明三分天下的雄策偉略,也可以是龐統「論帝王之秘策,攬倚伏之要最」的管理心得,更只能在《三國志․魏書》中,體會司馬徽用《易經》坤卦的內容,摸著於講台上戲耍僅僅十歲劉廙的頭說:「孺子,孺子,『黃中通理』,寧自知不?」那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意在內?司馬徽人稱「水鏡先生」外,還因為他「口不談人之短。與人語,莫問好惡,皆言好」,所以又稱為「好好先生」!那時的水鏡,年紀恐才三十有餘,但早已練就了《世說新語》中「婉約遜遁」的能耐,如此八面玲瓏,左右逢源,耳朵可開可閉,眼睛能睜能閤,嘴巴左好右好,可見一個人有無耳順之能耐,除天生個性之外,所讀之書、所交之友、所處之境,也都有些連帶的因果關係!

《康熙帝國》一劇中,納蘭明珠於康熙二十七年被劾罷政前,將逢六十大壽,康熙請李光地特為送上「亮輔良弼」條幅一禎,比之諸葛與張良,而李光地於壽辰之同時則送上「彈劾大學士明珠貪賄壞法結黨營私疏」,還說明珠「豺狼心、蛇蠍性、鬼蜮行、奸臣術」!當然,戲劇講求戲劇效果,劇情與文字都不需當真,但明珠確實是因結黨營私而倒台,其起因還與時任湖廣巡撫之鄉先賢「張汧」有關,此段以後有機會再敘!所幸,余六十而在家,沒啥足資可賀,蛋糕自買自切,但有網路祝賀之音,絕無臨門送禮之客,也無甚天地之悠,或古人或來者,終究滄海一粟,白駒過隙而已,此期間但求博學而參省,明思而無過也矣。

清代歐陽兆熊於《水窗春囈》一書中,對丁日昌有如下評語:「丁雨生中丞,吏治精敏,綜覈名實,為近日督撫之冠,而虛懷納諫,能受盡言,尤不可及。」書中同時講述了歐陽送別丁雨生之時,丁突然問歐陽:「先生會客之所,窗間有所見否?」歐陽往前趨視,竟然寫有:「丁成亡八蛋」五字!原來「丁成」是歐陽家的幫傭,而那五字則是其他僚僕戲書之言但丁卻以為指己。之後歐陽寫信向丁解釋,並有「閣下指日封疆,方欲出而任天下之事,凡任事者難免怨謗,…吾恐從此以後,天下人以此三字相贈者,尚不乏人也,又何足介意乎」數語,丁則回覆道:「得書據悉,此中已冰釋矣。至書中難免怨謗一語,千古至論,謹當書紳。」從這段記載,丁日昌先生的胸襟甚大,從眼耳不順到「虛懷納諫,能受盡言」,不也是另一種調適後的耳順?「凡任事者難免怨謗」,似乎是所有有能之「任事者」,所必需要經過的嚴肅試煉。

何紹基在《絜園記》一文中,對丁日昌稱道有加:「自余少壯來,即遍交天下士,深衷篤行及魁龐奇瑋、英辨博識之倫,靡不諧際,要以一清徹骨爲最勝流。然何其罕遇也。蓋一清徹骨者,其情必定,其度必沖, 其見事必豫,其任事必果,於升沉得失利害毀譽之來於前,不以澆其自得之天,固宜其遘之難也。不意垂老之年,得之丁君雨生。」《清史稿》記載:「何紹基,…咸豐二年,簡四川學政。召對,詢家世學業,兼及時務。紹基感激,思立言報知遇,時直陳地方情形,終以條陳時務降歸。」足見何自己就是個博覽群書,直言「時務」以進之人,並因此而降歸返里,如果有人再問我何謂「耳順」,我想何紹基對丁日昌「一清徹骨」的定義與評論,應該就是最好的答案,而丁日昌的生年,也正好就是六十整歲!

歐陽兆熊對曾國藩了解甚深,是以在曾之軍中「只求閒住,不受差遣」,但他對丁卻給予隆譽深讚!而何紹基之《絜園記》寫於同治四年,那時的何已然六十六歲,一位年近從心所欲的何,對年在四十四歲的丁,給出「朋友之道,貴相規勉,今將譽之而已耶?夫甘能受和,白能受采,既清且絜,學以濬之,才以擴之,根所性而益大厥施,位業方隆。所以佐中興之猷,增慈闈之慶者,庸可量哉?」這樣的厚愛評語,丁的才學與識見,若無實學,是不會同時受到歐陽與何的讚譽的!丁後來成立「江南製造局」,此為中國的第一家軍工廠,之後又為福建巡撫兼台灣學政,其功業如何,自有公評於後。

恍惚間余亦六十,然歲月匆匆書劍無成,徒負父母之恩,至於「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於事業,美之至也」所寓之理也難透悟,較之十歲餘之劉廙尚且不足,遑論比之封疆之丁雨生?所幸:「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約,大時不齊」,是以迄今猶然喜讀雜書而有志於學,語謂:「學然後知不足」,期待先前之不足,假年於天,於此六十之後,仍有緣、有時可得漸漸補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