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pril 24, 2009

封禁三十二年的訊息

為著小兒的國文閱讀,一人回到北投老家,在書架上努力尋覓著年輕時所極其欣賞的散文集。終於,找到了!然而打開扉頁,發現的卻是一段已然封禁長達三十二年的訊息…

我喜歡陳之藩先生的文章,簡單又富有道理,在讀過《謝天》、《失根的蘭花》、《哲學家皇帝》後,便不自覺的被其內涵所吸引,因而曾多次展讀其所寫的小品。負笈美國那年,用僅有的一點閒錢,買了合併《旅美小簡》、《在春風裡》、《劍河倒影》三書的《陳之藩散文集》送給周邊的朋友。朋友問我何故,我也說不上來,但總覺得陳先生的文字,有著許多可以借鏡成長之處。

父親在《旅美小簡》的扉頁上寫到:「孩子,爸所給您的只有一點,即堂堂正正做一個人,不投機、不取巧,儘管世事複雜,能堅持著這一點,什麼都不可怕!」父親落款於民國六十六年七月,如此這段留給我的訓誨,是父親五十八歲時的文字,而我則是個高二的孩子。三十餘年後展視父親的筆跡,父親爽朗的笑聲,振筆而書的背影,年夜飯前的講話,彷彿就在我的眼前,而我也永遠記得在與父親最後一次的爭辯中,父親說:「有一天你會聽不見我的聲音」!於今,我真的聽不見了,卻只能在所遺的文字中,想著他的音容,想著他的用意,想著他所走過的人生,給我的愛與寬容…

《目送》一文,龍應台寫送子與喪父,用這樣同樣的一段話:「我慢慢地,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」。過去,因求學、服役、出國、結婚而離家,然而每次離開,父親總是說:「到了打個電話給我」!於今,父母已然走了六年,我是多麼希望還有那麼一個電話可打,聽聽父親或是母親的回聲,再讓他們安心一次!也讓他們知道,那個漸行漸遠的孩子,是那麼地想念著他們…

穆景南在其《流轉不息的愛》一文結尾時這樣說:「我是在老人家走後,才知道親子的愛之深,緣之重。我是在老人家走後,才知道人生一世,受惠良多,親恩深重。我是在老人家走後,才希望有許多的早知道」。我一字一句的看著父親寫下的墨蹟,感受著父子間的愛與緣,體會著當年父親的心境,也問著過去三十餘年來,自己是否已然做到「堂堂正正、不投機、不取巧」的期許,許多事已然不可能重來,而「早知道」的機會也離我而逝,在受惠良多與親恩深重八字間,念我雙親,淚水便不自覺的流下…

Thursday, April 16, 2009

金石猥燼,明誠絕筆;雪堂病暑,東坡怛化

據《金石錄後序》所載,建炎己酉(建炎三年,西元1120年)六月十三日,李清照夫婿趙明誠君應詔,自池陽(安徽省貴池縣)趕赴湖州上任,途中因冒大暑奔馳,遂感疾,終至「病痁」(感染瘧疾)!李清照深知夫婿「性素急」,在受不了瘧疾發燒之症狀下,猜想夫婿一定會因高燒而「必服寒藥」,進而導致「疾可憂」。於是,在接獲臥病之書後,清照立即兼程北上,當到達建康(南京)時,發現趙氏果然「大服茈胡、黃芩藥,瘧且痢,病危在膏肓」!八月十八日,遂一命嗚呼,黯然銷魂!

趙氏病痁時,因發燒而大量服用「茈胡」、「黃芩」二味,殊不知此二味雖有清熱、解暑之效,但實不宜過量服用,尤其當趙氏冒大暑得病,再因長途跋涉進而病痁之後,氣血顯然已虛,用藥更不可不慎。無奈趙氏竟「大服」茈胡、黃芩二味,遂導致瘧、痢兩發,終至殞身不起!語謂:「藥不對病,以致傷生」,於趙氏者實為明證。

無獨有偶,東坡先生長年放逐海南,於元符三年遇赦北歸時,依命先徙廉,再徒永,最後方允許自由居住。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舟次江蘇儀真時,東坡因病暑而暴下(顯患急性腸胃炎),卻依然與米芾等一時之士暢飲大啖,未善加節制,再加之自我診斷用藥不慎,竟爾溘逝於常州,哲人其萎,雲海蒼茫,實令人遺憾至極!

依據宋邵博《邵氏聞見後錄》引李敒之言:「東坡自海外歸毘陵,病暑,著一小冠,披半臂,坐船上,夾運河案,千萬人隨觀之」,可知此時東坡因酷暑,而於舟內寬衣解帶,僅著一露肩背心而已!然暑熱如此,實不知東坡何以僅移舟清涼之處,而不權且上岸小住!以致為熱氣所蒸,為暑毒所趁,抑或東坡自以為有浩然正氣,可以當蒸漚歷瀾、暴晴乍熱之穢氣乎?

南宋費袞《梁谿漫志》有云:「東坡至儀真得暑疾,止於毘陵顧塘橋孫氏之館。氣寢上逆,不能臥」!蘇轍《東坡先生墓誌銘》則謂:「元符三年,大赦北還。初徙廉再徒永,將居許,…病暑暴下,中止於常」,蘇軾《復章援書》則自言:「軾自儀真得暑毒,困臥如昏醉中」,又其《與錢濟明書》則具言病狀如下:「某一夜發熱,不可言,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,待曉乃止,困憊之甚。細察疾狀,專是熱毒,根源不淺,當專用清涼藥,以令用人參、茯苓、麥門冬三味煮濃汁,渴即少啜之,於藥皆罷也。」由是知,東坡之病暑暴下,極可能係夏季高溫,飲用不潔之食物或飲水所致,既然腸胃有急性發炎症狀(暴下),理當擅自珍攝,而不宜與米芾等人持續暢飲啖食梁肉。無奈,東坡嗜酒、好客,在始終沒有適當的休息,以及正確的醫藥調理下,腸胃發炎變成諸症併發,終而棄世而去。

案東坡之症,顯係於五、六月盛暑之際,長時奔波致使體力下滑,又因久處船艙蒸漚歷瀾,燥熱難當,是以「病暑」!再因飲水或食物不潔,乃至腸胃發炎數度「暴下」(下痢),雖調飲黃耆粥以自解其熱,然實已暗埋日後病情加劇之因。蓋「虛不受補」,黃耆對於已然感染發炎、急性腸胃炎拉肚子者皆不宜也。嗣後,復與米芾等名士飲酒歡燦大快哆貽,以是加劇其腸胃之症!待得氣寢上逆,終致坐臥兩難,已然病在膏肓。隋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論「齒間血出候」斷定如下:「頭面有風,而陽明脈虛,風挾熱乘虛入齒齦,搏於血,故血出也」。據此,東坡之熱病,當時於體內四處竄溢,進而致使「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」,溫補枉然,東坡此疾,幾已無藥。然東坡自負其醫藥常理「專用清涼藥,已令用人參、茯苓、麥門冬三位煮濃汁,渴即少啜之,餘藥皆罷也」。如是,既然餘藥皆罷,東坡之命亦懸在旦夕矣。

蓋人參有補元氣、安定心神、改善消化系統之功效,但對腹脹脾虛,有發炎症狀者實有禁忌;而茯苓可治水腫、失眠、頭暈目眩等症,然絕不宜多用;至於麥門冬一味,雖清熱解暑,清心安眠,然脾虛胃寒食量少,拉肚子者最好忌用!然東坡三味共用,餘藥皆罷下,雖試圖以清涼藥解熱,然實乃以清涼藥自誤也。清人陸以湉在《冷廬醫話‧慎藥篇》中評論道:「士大夫不知醫,遇疾每為俗工所誤,又有喜談醫事,研究不精,孟浪服藥以自誤。如蘇文忠公事,可惋嘆焉。…病暑飲冷暴下,不宜服黃,迨誤服之。胸脹熱壅,牙血泛溢,又不宜服人參、麥門冬。噫!此豈非為補藥所誤耶?」同篇,又引林昌彝《射鷹詩話》:「公當暴下之時,乃陽氣為陰所抑,宜大順散主之,否則或清暑益氣湯、或五苓散、或冷香引子、及二陳湯、或治中皆可選用,既服黃耆粥,邪已內陷,胸作脹以為瘴氣大作,誤之甚矣!瘴毒亦非黃耆粥所可解,後乃牙齦出血,係前失調達之劑,暑邪內幹胃腑,宜甘露飲、犀角地黃主之,乃又服麥冬飲子及人參、茯苓、麥門冬三物,藥不對病,以致傷生,竊為公惜之。」如是,「士大夫不知醫,孟浪服藥」,確實是東坡致死之因。

熙寧七年,東坡於常州悼錢公輔之《哀詞》寫道:「大江之南兮,震澤之北。吾行四方而無歸兮,逝將此焉止息。」果然,一語成讖,東坡最後病歿於常州「毘陵顧塘橋孫氏之館」(見《梁谿漫志》),然宋袁文《甕牖閒評》則說:「東坡以建中靖國元年遇赦北歸,七月到常州,而竟殂於錢公輔家,此亦異事也歟?」實則不然,蓋錢濟明乃錢公輔之子,東坡臥病常州時,有賴錢濟明之助,方尋得顧塘橋孫氏之館為居住之所,並非卒於錢公輔家,此或袁文一時筆快之誤。

蘇東坡與趙明誠二人,皆自南而北,因長途奔波而病暑,又因誤服清涼解熱藥物人蔘、茯苓、麥門冬、柴胡、黃苓等,而於兩個月之期喪身而亡!何文人之不解醫典也?東坡本有「儒醫」之稱,也曾以其竄逐南荒之經驗,抓藥活人,終了竟不能自醫,斯人斯疾,是天喪斯文也已。蘇轍《東坡先生墓誌銘》言曰:「其於人,見善稱之如恐不及,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,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後,用此數困於世,然終不以為恨」,蘇轍當時同放嶺南,受蘇軾之書而以弟銘兄,其言實慟!

東坡已然大江東去矣,而我輩縱有一肚不合時宜,又何能望其項背?至於「數困於世,不以為恨」則又何其難哉!何其難哉!